一日无茶则病——唐朝北方饮茶风俗

  • A+
所属分类:墓碑
摘要

唐朝北方饮茶风俗的兴盛,带动了西北边境饮茶风俗的兴起。中唐时期,中原的饮茶风习已经在西北边疆得到进一步传播。唐代中原文化饮茶的第二个特点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留存,他们所饮之茶多为砖茶(紧压茶)。

网站关键词:石牌楼、石牌坊、石牌楼厂家、石牌楼多少钱、石牌楼图片大全。我们长城石雕的是敬业的石牌楼厂家、主要设计制作农村石牌楼、石牌坊效果图、村门石牌坊价格、图片大全、结构、历代著名石牌楼雕刻样式。

01茶来到维吾尔人:西达普本用名马换茶归来

《洛阳伽蓝记》记载,南朝大臣王素到北魏任职,也带来了饮茶的习惯,却遭到士人的嘲笑。 这说明北魏时期的人们已经懂得了茶,但在当时的地区喝茶还是很少见的。 随着南北朝的融合,特别是隋唐的统一,南方饮茶的习俗在北方广泛传播。 《封世文鉴集》记载,灵岩寺的僧人打坐时不能睡觉、不能吃晚饭,但可以喝茶。 后来,僧侣们走到哪里都带着茶,泡茶喝,最后喝茶成了一种风俗。

唐代北方饮茶习俗的兴起,带动了西北边疆饮茶习俗的兴起。 据考古发现,新疆唐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一幅帛画《棋局图》,画的是侍女端茶奉茶的样子,说明茶叶贸易和饮茶习俗已深入新疆。 。 唐代中叶,中原饮茶习俗在西北边疆得到进一步传播。

少数民族地区对丝绸、丝绸、茶叶等物品有旺盛的需求,中原地区也想获得马匹。 唐代以物易物的相互贸易发展起来。 唐德宗贞元年间(785年—805年),有明确记载,西北边疆的回鹘人已与唐朝建立了茶马贸易。 冯氏《封氏闻见笔记》云:“昔年回鹘入朝,将名茶马赶出市来,“归来,足怪。”“足怪”,说明当时的人们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茶马互换的方式,从“大赶”二字也可以推断,维吾尔族人前往内地时的迫切愿望就是买茶叶满载而归。这次任务完成了,他们会感到无比的喜悦。

▲《封氏闻见笔记》。

02 茶叶进入吐蕃:联姻与内地茶叶、茶具大量涌入

唐代中原墓葬地区分布图_唐代墓葬群_唐代中原地区墓葬

唐贞观八年(634年),松赞干布派使者到长安考察唐文化。 大约在这个时候,西藏开始意识到茶的存在。 李宾成认为,藏茶风格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唐朝的婚姻政策,即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景隆四年金成公主嫁给赞普赤代珠丹。 公主去西藏,把茶叶带到了高原。 1328年索朗坚赞撰写的《西藏王统计》肯定了文成公主对茶叶在西藏传播的贡献:“茶叶也是从文成公主进入西藏的”。 这个记载出现较早,许多学者都将其归结为公认的。

《汉藏史集》记载了两个与茶有关的故事和传说。 有一个故事说,都松忙不支本来就体弱多病。 有一天,他无意中尝到了一只鸟带来的一片叶子。 他心旷神怡,命近臣前去搜寻。 后来他在中原找到了。 部长带来了大量的树叶。 扎回来后,赞普煮了喝了,身体一天比一天好,就当作上品保健品,称为茶。

另一个故事是,西藏大臣吞米桑布扎受松赞干布之命创作藏文。 他正在认真地思考着。 一天晚上,他梦见了一位老妇人,就问她要去哪里。 老妇人说:“我从萨诃儿来,到吐谷浑去。” 然后她问:“我上路带了什么口粮?” 答案是:有茶叶。 当吞米醒来时,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做了和老妇人一样的梦。 汉文对话中有6个字母是天珠字母中没有的,因此创造了30个藏文字母。 敦密生活在公元7世纪,是松赞干布的七贤臣之一。 这两个故事证明茶在公元7世纪传入西藏,并在西藏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七世纪末至八世纪,中原茶叶大量传入吐蕃。 随着茶叶的传播,西藏的茶具制造业也随之发展起来。 《汉藏史文选》记载,都松芒布支听说中原有一种叫“碗”的茶具唐代中原地区墓葬,于是派使者到中原索要这只碗。 唐朝皇帝派遣工匠前往西藏。 工匠们区分原料的优劣、清浊,制作了包括行寿在内的六种碗。

《汉藏史集》也提到茶在内地僧侣中的传播:买茶、卖茶、饮茶的人很多,但最精通饮茶的还是汉族僧人。 僧侣们学会了泡茶,米扎贡布又向噶尔米王学习,并陆续流传下来。 噶米国王是赤松德赞(742-797)。 既然汉族僧侣传授了赞普煮茶的方法唐代中原地区墓葬,那么在佛教交流中,他们自然也会将茶法传授给藏族僧侣。 西藏最后一位领袖赞普朗达玛统治时期,对佛教进行了大规模的灭绝。 寺院被毁,僧人还俗。 但煮茶的方法和喝茶的习惯却不能放弃。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茶的传入民间。 迅速传播。

唐代中原墓葬地区分布图_唐代中原地区墓葬_唐代墓葬群

▲《汉藏历史文集》。

从《汉藏史文选》的记载可以看出,藏族对茶的认识比较深刻。 他们根据茶的生长环境、土壤质量、施肥方式、茶树品种和生产工艺,将茶分为16个类型。 从色、香、味、功能等方面对每种茶进行详细鉴别。

21世纪以来,与茶有关的考古学取得了重大进展,突破了传统的历史记录,更早地把茶引入了西藏。 西藏迄今为止最早的茶叶文物是在阿里地区的佳木斯寺遗址中发现的。 通过碳14测年,已证明古鲁加木斯遗址出土的茶叶距今约1800年。

▲比如佳木斯遗址出土的食物残渣。

唐代墓葬群_唐代中原墓葬地区分布图_唐代中原地区墓葬

▲阿里出土的装有茶渣的木箱。

这表明,至少在1800年前,茶叶就已被输送到西藏的高海拔阿里地区,当时丝绸之路的一条分支可能穿越青藏高原。 这也说明,早在唐代以前,汉藏之间就已经有非常广泛、深入的经济文化交流,其深度和广度可能远远超过传世文献的记载。

03茶叶走进南诏:中国早期饮茶的“活化石”

茶叶向西南的传播,早在唐代就有记载。 东晋常绪在《华阳国志》中提到,西南地区茶叶种植已达到一定规模。 陆羽《茶经》记载的黔中路(贵州地区)茶叶产区主要分布在泗州、亳州、费州、益州,茶叶品质较高。 唐朝对黔中(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实行克制政策,设立了五十个克制州。 对比这些州,我们发现这四个产茶区都没有被列入名单。 这客观地说明了唐代黔中路(贵州地区)的茶叶种植主要分布在汉族聚集地区,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较为少见。

开元二十六年,唐朝遣使入云南,封南诏毗罗阁为云南王、西南诸侯屏。 南诏献给唐朝的东西中,没有茶叶的踪迹,但范绰的《满书》中明确记载:“茶出殷胜城周围山中,散采无法采。花椒、生姜” 、肉桂,煮沸后饮用。” 蒙社主要指云南少数民族。 银生城周围的山脉,大致位于今云南思茅、西双版纳地区。 他们一直在开发利用茶叶,但并没有进贡给朝廷,可见茶叶在南诏的地位并不高。

另一方面,《茶经》强调采摘和制作,标志着唐代茶叶开发利用的成熟。 但《满书》称,蒙舍并无“采制法”,这说明,从饮用方法看来,当时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对茶叶的利用尚未成熟。 魏晋南北朝时期,茶与调味品一起煮饮。 《满书》中记载的云南饮茶方法与魏晋南北朝时的饮茶方法十分相似。 这也说明了当时云南边疆少数民族的饮茶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唐代墓葬群_唐代中原地区墓葬_唐代中原墓葬地区分布图

但到了中唐以后,姜茶与其他调味品混合的方式发生了改革。 皮日休《茶杂颂》认为,陆羽引领了饮茶方式向煎茶法的转变。 汉族文化的饮茶方式虽然不断更新,但由于地域的限制和生活习惯的适用性,混饮方式传入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后仍被保留,并没有随着汉族的饮茶文化继续演变。中原地区。 不仅在唐代的蒙舍,直到现在的边疆地区,人们普遍不泡清茶,而是在茶中添加调味料。 如蒙古奶茶、藏族酥油茶、土家族的擂茶等。这是边疆少数民族茶文化的第一个特色。

▲奶茶。

▲酥油茶。

唐代中原地区墓葬_唐代墓葬群_唐代中原墓葬地区分布图

▲雷茶。

唐代中原文化的第二个饮茶特色,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得到了保留。 他们喝的茶大部分是砖茶(紧压茶)。 《茶经》记载“饮生茶、散茶、粉茶、饼茶者”,饼茶为紧压茶,如唐代的蒸青团饼茶、龙团和宋代的凤糕。 该茶经蒸、磨、成型、干燥而成。 防潮性能好,便于运输和储存,茶味醇厚,适合减肥。 深受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喜爱。

随着饮茶习俗进一步向边疆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传播,他们对茶叶的需求量迅速增加。 然而,由于边疆地区并不产茶,这促使他们融入唐朝的茶叶经贸网络来获取茶叶。 《茶书》记载:“又有火饼,每饼重四十两,输入西伯、党项,为最重”。 毛文熙记录了唐朝灭亡后五朝时期的情况。 据此可以推断,饼茶当时已被大量贩运销往边境地区。

(本文为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一带一路”视角下茶马西南古道文献资料汇编与遗产保护》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于作者:

宋石磊,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兼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茶文化史。 在《历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茶史、茶文化论文及译着70余篇。 出版《唐代茶史研究》等学术专着2部,主编教材、论着3部,参与编写教材2部。

刘梦玲,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
  • 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