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亮相北京

  • A+
所属分类:墓碑
摘要

在此次展览中,每件文物都见证着一段历史,讲述着历史上的新疆好故事。据介绍,由于新疆地区气候极其干燥,因而出土的文物中包含很多中原地区罕见的有机物,如纸张、锦绢、木俑等。也是从这些文物中可以看到,作为古丝绸之路的枢纽、东西方文化交流汇聚之地,新疆自先秦时期即与中原内地保持着密切联系。

网站关键词:石牌楼、石牌坊、石牌楼厂家、石牌楼多少钱、石牌楼图片大全。我们长城石雕的是敬业的石牌楼厂家、主要设计制作农村石牌楼、石牌坊效果图、村门石牌坊价格、图片大全、结构、历代著名石牌楼雕刻样式。

“千里之前——新疆文物展”展览主题墙(摄影:范力)

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千里同行——新疆文物特展”日前在北京揭幕。 本次展览精选了新疆出土的先秦至宋元时期的精美文物191件(套),包括陶器、金器、纺织品、木器、纸器、佛像、玻璃器皿等,其中部分来自汉唐时期。 多种语言的官方文献和竹简,结合洞穴壁画修复视频、投影等多媒体展示方式,多角度全面展示新疆多彩灿烂的历史文化。

在本次展览中,每件文物都见证了一段历史,讲述了历史上关于新疆的美好故事。

“明星展品”齐亮相

唐代彩绘丝袍木俑

吐鲁番阿斯塔纳206号墓于1973年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摄影/刘彤)

展览中,“丝衣彩绘木人”一亮相就备受关注,成为“观众最喜爱的明星展品”。

据介绍,由于新疆气候极其干燥,出土的文物中含有许多中原地区罕见的有机材料,如纸、锦帛、木俑等,从这些文物中也可以看出新疆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枢纽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聚集地,自先秦以来就与中原大陆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作为明星展品之一,1973年吐鲁番阿斯塔纳206号墓出土的唐代锦衣彩绘木俑十分引人注目。 据了解,阿斯塔纳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三堡乡、二堡乡,距吐鲁番市以西约40公里,高昌古城以南约2公里。 该古墓群分布于三堡乡以北至二堡乡以东。 有坟墓数百座。 是晋唐时期高昌国贵族和平民的公共墓地。 这里出土的文物数量巨大,种类繁多。 其中,各种人俑、动物俑都是精品,形成了庞大的阿斯塔纳墓俑艺术。

唐代中原墓葬地区分布图_唐代中原地区墓葬_唐代墓葬群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这尊女俑,头部为彩绘木塑,木柱支撑身体唐代中原地区墓葬,纸捻手臂,呈等待姿势。 头发扎成高髻,头微微偏向左侧。 尤为特别的是,这尊女俑的脸上画满了花朵。 身穿团花锦上衣,下搭黄底白花丝披肩。 身穿红黄垂裙。 一种高贵、优雅、美丽的姿态。

吐鲁番阿斯塔那206号墓还出土的唐代彩绘赶驼俑,具有典型的唐代男俑风格。 该木人是将人的头部、躯干、上臂、前臂、下肢、脚等分段雕刻,然后粘合在一起,然后上漆而成。

唐代彩绘驼夫雕像

吐鲁番阿斯塔纳206号墓于1973年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摄影/刘彤)

此俑为一尊胡人雕像,浓眉深目,鼻高挺,留短须。 他戴着一顶白色毡尖帽,帽檐向外翻,露出帽子暗红色的衬里。 毡帽两侧绘有四个红色菱形图案。 穿着及膝的绿色长袍,左胸角向外翻,露出红色的衬里,上面有暗红色的树木、草丛和蜜蜂图案。 他腰间系着一条黑色腰带,脚上穿着黑色靴子。 他双臂前屈,握拳拉骆驼唐代中原地区墓葬,英俊、刚毅、自信。 木俑制作工艺精湛,艺术风格鲜明,写实性强。

据介绍,206号墓是高昌左卫将军张雄夫妇的墓。 墓中出土的木俑工艺精湛,多产于中原地区,具有明显的唐代风格。

张雄,字太环,河南南阳人。 为躲避中原战乱,数代经河西迁居高昌国。 他与高昌王室曲氏通婚。 张雄夫妇墓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对于研究吐鲁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丝衣彩绘木人”外,1964年吐鲁番阿斯塔纳十三号墓出土的一幅东晋时期墓主生活图,描绘了当时墓主的日常生活。

唐代中原墓葬地区分布图_唐代墓葬群_唐代中原地区墓葬

东晋墓主生活图

1964年吐鲁番阿斯塔纳13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资料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这件珍品由六张大小相似的纸片组成。 图片水平展开。 新郎在左侧树下备好鞍马,仪仗队置于一侧。 中间的挂帘下,主人拿着扇子坐在矮榻上。 上面,一个女人站在沙发旁边,一只凤凰栖息在沙发旁边的树上; 右边的厨房里,一个女仆正在做饭,上面画着田野和农具。

画面左上角画一圈代表月亮的蟾蜍,右上角画一圈代表太阳的金乌。 它们之间是两组指向不同方向的北斗七星。 这幅画的风格古朴、质朴。 画中人物的服饰和低式家具与同时期的中原风格相似。 明显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唐代劳动妇女俑(四件套)

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纳201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唐代中原地区墓葬_唐代墓葬群_唐代中原墓葬地区分布图

(资料图)

进一步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场景的是一组四件唐代劳动妇女俑。 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纳201号墓出土的彩绘劳动妇女俑,由四人组成。 每个女俑的着装基本相同,头发高髻,下着长裙,素色上衣,脸上画着花朵。 锡,他们正在表演不同的糕点制作过程,包括扬粮、舂米、研磨、擀饼等。 这也是唐代人们的“日常生活”。

挂毯故事

在亚欧大陆最神秘的地方之一塔里木盆地,曾经有一个神秘的古国。 在一次未知的历史事件中,他神秘失踪,没有留下任何信息和线索。

1901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到达新疆于田。 他听说尼雅河流域以北的沙漠里有远古遗迹。 他买了几张木简,突然发现这里是一片未开发的区域。 。 于是他雇了一名向导,组织了一次考古探险,沿着尼雅河干涸的河床徒步了好几天,才找到了那个地方——尼雅遗址

汉代鲁文木简

1959年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斯坦因的发现在考古界引起了巨大轰动。 这段悠久、古老、辉煌的古沙漠文明,让更多人想象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曾经存在的历史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考古单位独立或​​与日本考古学术界联合对尼雅遗址进行了近10次考察。 其中,1995年10月中日联合考古行动中,收获了大量保存完好、色彩鲜艳的文物。 锦、木简中,最著名的是锦护臂“东方五星惠华”。 此锦出土时与弓箭、箭篓、匕首鞘等随葬品放在一起。 在众多已经变成褐色、几近腐烂的有机文物中,锦缎鲜艳的色彩和吉祥的文字,让考古人员惊喜不已,这一考古发现也震惊了国内外考古界。

唐代中原地区墓葬_唐代墓葬群_唐代中原墓葬地区分布图

“五星出东方 惠中华”锦护臂(复制品)

汉晋时期,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现已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大亚洲——亚洲文明展”

20世纪90年代,时任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尼雅考古队队员的于志勇有幸成为“五星级”锦缎的见证者之一。 此后20年,他一直从事“五星”锦的相关研究。 保护工作。 现在,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长于志勇解释说,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五星东行造福中华”锦缎是今年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64件文物之一。中国。 目前,原件被精心保存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2000年,国家文物局根据各方需要,要求中国丝绸博物馆复制了三件。 复制的技术要求严格按照原件、原尺寸、原颜色、原外观。 其中一件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展出,一件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展出,一件在国家博物馆“大亚洲——亚洲文明展”展出。

与“大亚洲——亚洲文明展”中的“五星”锦缎复制品相呼应,此次“千里同行——新疆文物展”中展出的则是1959年民丰尼雅一号墓出土的一件东汉锦缎复制品。织锦公鸡枕,上面写着“延年益寿,造福子孙”。

“延年益寿,子孙昌盛”东汉锦鸡乌鸦枕

1959年出土民丰县尼雅一号墓

唐代墓葬群_唐代中原地区墓葬_唐代中原墓葬地区分布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资料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还收藏的这款锦鸡枕,是用“延年益寿、福祉子孙”的锦缎缝制的,枕芯是植物的茎叶。

据了解,东汉“延年益寿、昌善子孙”锦面呈褐色或棕色,花朵呈黄、蓝两种颜色,饰有吉祥动物、修饰云纹、攀枝、叶纹等。和藤蔓。 汉字间编织着“延年益寿,造福子孙”的吉祥铭文,表达了延年益寿的意义和愿望。 据介绍,这个枕头的主人是东汉时期的鄯善贵族,而用来缝制鸡鸣枕的锦缎则来自中原地区。 有研究认为,汉晋唐时期,新疆居民流行公鸡枕葬,是受到中原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

除了“延年益寿、子孙昌盛”的东汉锦鸡枕外,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169号墓出土的南北朝“胡王”锦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代表作。

“胡王”晋南北朝

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纳169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资料图)

“胡王”锦以黄色为底,有明显的蓝、绿、白等图案。 图案以金银花四叶图案为中心,珠圈编织有卧狮、牵驼人物、“胡王”铭文等内容。

从纹饰上看,这头“胡王”锦狮的头部向一侧扭曲,似乎是它在同一个圆圈中的倒影。 身穿窄袖外衣的骆驼领队,一手持鞭,一手牵着双峰驼,在浅水中行走。 骆驼首领和骆驼的倒影倒映在水中。 骆驼首领和骆驼之间交织着“胡王”二字,水中也有倒影。 可以说,这件织锦装饰题材新颖,色彩鲜艳,体现了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交融。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
  • 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