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石塔是佛教中具有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物,佛塔凭借其独特的建筑特点而流传至今,同时石塔富有的宗教色彩给其增加了一丝神秘感,在很多的神话故事中都有石塔的出现。石塔在建筑风格上是多种多样的,但都具有其独特的一面。
佛塔是佛教宣扬功德的重要方式之一。佛教典籍宣称圣人起大塔,若人取小石为塔,均其福无量,功德有大小,但其作用相同,建造供养小塔一般功德主的合理选择。佛塔,如来之塔婆也,又名“窣堵坡”藏置舍利、经卷等用途。
佛塔、佛寺(包括石窟寺)为载体,形成一种极具宗教色彩的建筑,成為中国佛教文化的一部分出现于中华大地之上。现如今保存尚好的石塔已经成为了一道靓丽的旅游景观,石塔自带的古老神秘的气息深深的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当然除了在建筑造型上有鲜明特点外,其雕刻技艺也一点也不逊于现代。那么能够经历住大自然的风吹日晒、自然风化留下来的石塔,在雕刻艺术上有哪些体现呢?
1、.阁楼式石塔
楼阁式塔在我国塔建筑中历史*为悠久,分布*广,体形*为高大,保存数量*多,也是形象*为高大挺拔的塔。楼阁式塔是中国传统的楼阁建筑与古代印度堵坡相结合的产物,因为这种形式的塔,来源于我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所以给它取名为楼阁式塔。楼阁式佛塔的典型的造型特征是:下为重楼,上累金盘。楼阁在我国传统建筑中,是气势*雄伟高大的一种石雕佛塔建筑类型。
2、藏式喇嘛塔
元代以后,塔的材料和结构技术,再无更高的突破,只是在形式上有了一些新的发展。
*为明显的是,随着喇嘛教的传播,瓶形的喇嘛塔进入了中国佛塔的行列。这种带有强烈异域风格的塔,长期保持了它们那庄重硕壮而又匀称丰满的造型。从元至清六百年间,这种塔型的主要变化,是其塔刹(即十三天)比例的变更,从元代的尖椎形,发展成为直筒形。明代以后,仿照印度佛陀伽耶金刚宝座塔形式而来的金刚宝座塔又和喇嘛塔一起,推动中国塔的建造出现一次回光返照的高潮。然而,从整体来看,从元代以后,塔的数量己经大大减少,佛塔的建造处在不断衰落之中,而各种与佛教关系不大的文峰塔、::塔却大量涌现,但除了个别的精品之外,他们大多是粗制滥造的,几乎没有审美价值可言。
喇嘛塔是喇嘛教塔有的佛塔。印度的“堵波”传入尼泊尔后,原来的半球体变为瓶形或金刚宝座式的喇嘛塔。这种带有尼泊尔风格的佛塔,传入西藏后,成为藏佛塔的主要形式,称为藏式喇嘛塔。喇嘛教是佛教中密宗一派与藏族本教相结合的产物,自元代将喇嘛教定为国教后,他便迅速的向全国各地传播,尤以藏、青、宁和蒙古地区为盛,喇嘛塔也随之在各地树立起来。
喇嘛塔的典型特征是:塔身为一覆钵形的堵波,俗称为塔肚子;塔刹皆做成十三天,因其形较汉式塔刹为粗壮,故俗称为塔脖子;塔的外壁通常刷白。现存*早、*大的喇嘛塔要数建于元代的北京妙应寺白塔。这种塔的建筑延续到清代,*多的地区为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
北京西城妙应寺白塔(图13),是比较典型的藏式喇嘛塔。此塔始建于辽代(公元1271年),历时8年完工。据记载,妙应寺白塔为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修造。在此以前,这种形式的塔,尚是罕见。阿尼哥从尼泊尔带来塔的样式,并参加了修建工程。塔由基台、塔身和塔刹三大部分组成。塔为砖石结构,高50.9米,基座面积为810平方米。
基台三层,上、中两层为须弥座,平面作“亚”字形,形似房屋的四出轩。在转角处有角柱,轮廓分明。据近年修缮时所见,在须弥座的上层平盘挑出部分,均有巨大的圆木承托。这是增强砖石结构的需要。在须弥座式基台上,用砖砌筑并雕出巨大的莲瓣,外涂白灰,雕式成为形体雄浑的巨型莲座,以承托塔身。塔身为一巨大的覆钵,形如宝瓶,也叫塔肚,外形粗壮稳健。刹座呈
须弥座式,“亚”字形如四出轩式样。座上树立着下大上小、非常稳重的刹身,用砖砌成相轮十三重,也就是所谓的“十三天”。在“十三天”之上置巨大的铜制宝盖,也称作华盖。华盖9.9米,华盖顶中央竖一婆金塔形铜宝顶,华盖四周悬佛像、佛字及风铎,状若流苏,远远望去亭亭如盖。宝盖之上是刹顶。
一般石雕佛塔的刹顶多作仰月或宝珠,而此塔刹顶仍做一铜制小型喇嘛塔,高约5米,重4吨,把堵坡这种佛教信仰的标志作了极高的表现。
在这个小喇嘛塔上还保存了一则元代的题刻,是研究此塔历史的重要史料。与妙应寺白塔东西对峙的北海白塔,造型体型高瘦,清秀典雅,则显出一派阴柔之美。此塔高35.9米,塔座下为高大的砖石台基,上为覆钵式塔身,*大直径14米。塔身的上部为细长的相轮,刹的处理改成向背而置的天盘、地盘与日、月、火焰,覆钵下的装饰由莲瓣改为三道金刚圈。这种不同的艺术风格,标志着元清两代喇嘛塔的基本特征,也成为人们鉴别喇嘛塔年代的重要依据。
元朝时,蒙古族入主中原,出现了以喇嘛塔形制的过街塔或塔门。如镇江昭关,北京居庸关云台,都建有著名的过街塔,可惜后者建于白色大理石拱门之上的三座喇嘛塔毁于元末;河北承德普陀宗乘庙内外有许多塔门,都为礼佛兴建。这两种形式的佛塔与市民生活更加近了,它们就建在大街或道路之上,塔下车来人往,不管你信佛与否,也不需焚香膜拜,只要经过,就是对佛的顶戴礼拜。这又是中国佛塔世俗化的生动例证。
3、四门塔
四门塔是我国古代*早的佛教石塔,选用的石材为坚硬的大青石,凭借着石材的坚固才能流传至今。四门塔共有四部分组成分别为:塔基、塔身、塔檐和宝顶。塔身的四面各建有一座佛像,东西南北四座佛像在雕刻上细腻传神、刀法流畅,并且在文字和装饰上都很清晰,虽说是*早的石塔,但是也凝结了古文化的精髓,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4、飞来石塔
飞来石塔目前位于北京的山凤凰岭景区,是凤凰岭*高的观赏景点。在建筑形式上采用的为7层六角形的石塔。7层石塔每层都雕刻有6尊佛像,总体建有40多座佛像,较多的佛像雕刻看起来却不觉得繁琐,相反众多佛像之间相互协调,有一种小巧的整体上的美感。
5、昭关石塔
昭关石塔是目前我国发现的留存*早*完整的一座过街石塔,在结构上共有五部分组成分别为: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和塔顶,同样在建筑材料上选用的为质地坚硬的青石。在艺术形式上的体现为昭关石塔共分为两层,采用的为亚自形叠法,不管是在莲花座还是纹饰的雕刻上都能看出其精湛的雕刻技艺。
6、瑞安观音寺石塔
瑞安观音寺石塔建于北宋年间,在建筑造型上采用的为仿木阁楼式,采用的石材为叶腊石,整体上看起来石塔呈六边形。石塔除了雕刻有400多个坐式佛像之外,还具有多条宋代的题记,对于现代研究古文化提供了较好的证据。
7、七佛塔:
七佛塔是禅宗法脉源头的象征,作为佛教建筑塔的一种,七佛塔首先是佛塔,另七佛堪属于法舍利塔,一般多作小型佛塔形式,其佛塔的大小,定义为小型佛塔。有学者将这类型的塔单独归为闽南小型石雕佛塔
七佛塔是中国众多佛塔中的一类,其形制、制度都较为独特。佛塔*为显著的特征在须弥座塔基上于其率堵坡意象的表达和所模仿的石结构的形态一一在形似牵堵坡的巧形石塔身上加木构的攒尖屋顶。这类塔体形制被有关学者归为宝塔一类,但学术界对多宝塔的形制并未有其专门的定义,从而导致这类塔形多而混乱。
究其外观而言,佛塔隶属于牵堵坡式的小型石佛塔。它不同于一般小型佛塔的*大恃点在于韦佛塔往往布置在寺宇山口前,呈一组七塔排列,喻示过去七佛,为禅宗法脉源头的象征。
七佛塔为两宋时期,七佛塔在浙江一带流行,且就目前所发现的遗址也大都分布于钱搪江南岸。七佛塔所属的寧堵坡式石佛塔之所,在浙江地区流行,这与两宋时期,在浙江的广为传播有着一定的关联。一方面这类小型石雕佛塔在唐宋时期就被广泛建造。
8、密檐塔
密檐塔在北方地区迅速发展起来,且较之前代有了重大突破。其表现一是辽金密檐塔摒气了前代的中空结构,改建实心塔;二是塔的基座高显突出,并施以繁杂的雕饰。塔下部增加了高大的须弥座,座上有佛像、菩萨、伎乐,以及狮、象等动物的图案。第一层塔身增加了许多雕饰,如佛完、佛像、菩萨、飞天等。还有隐作的门窗、柱子、斗拱椽擦等物;三是在第一层塔身之上增加斗拱、椽子、瓦垄等仿木构件,塔檐出挑较长。通过这样一番改造,辽金密檐塔不仅具备了高大挺拔、直耸云霄的雄伟气势,而且具有精工细做、娇媚华丽的高贵气质。辽金密檐式塔的代表作品有北京天宁寺塔、通县燃灯舍丽塔、内蒙宁城白塔、辽宁辽阳白塔和北镇篙兴寺双塔。
北京天宁寺塔位于北京广安门外,属于密檐式塔。是北京现存建筑年代较早、体量又较为高大的一处古建筑。天宁寺塔为公元1100一1120年所建,当为辽末遗物。塔建筑在一个方形台基上,平面做八角形,共高57.80米。塔的下部为一高大的须弥座式塔座。须弥座束腰部分刻壶门花市,转角处有浮雕像。其上又有雕刻着壶门浮雕的束腰一道。座的*上部刻出具有栏杆、斗拱等构件的平座一周。须弥座上刻有三层巨大的仰莲瓣,承托第一层塔身。第一层塔身四正面有拱门及浮雕像。第一层塔身之上,施密檐十三层。塔檐紧密相叠,不设门窗,几乎看不出塔层的高度。它是典型的辽、金密檐式塔的形式。每层塔檐递次内收,递收率逐层向上加大,使塔的外轮廓呈现缓和的卷杀形状。塔为实心砖塔,内外均无梯级可登。此塔的整个造型极为优美。
以上介绍的各种石塔都能够体现出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通过建筑形式能够折射出我国古建筑文化的先进,也希望在今后的石塔建筑中能够凝结更多的文化形式。
版权属于:嘉祥县长城石雕厂-专业石牌坊厂家(http://www.senduq.com/)或直接搜索进入1310066.cn
版权所有。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
- 我的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