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网站关键词:石牌楼、石牌坊、石牌楼厂家、石牌楼多少钱、石牌楼图片大全。我们长城石雕的是敬业的石牌楼厂家、主要设计制作农村石牌楼、石牌坊效果图、村门石牌坊价格、图片大全、结构、历代著名石牌楼雕刻样式。
《百万雄师渡黄河》纪念碑圆雕初稿草图
1953年8月左右计划发生变化
雄伟的天安门广场和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名胜古迹。
但你知道吗,人民英雄纪念碑作为一座“纪念碑建筑群”,创造了新中国的诸多第一? 这背后,隐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尹双喜撰写的《永恒的符号: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是国外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学术著作。 本书为我们展示了新中国第一个小型公共艺术项目的全景。 除了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真实之外,还客观地记录和描述了项目的整个过程。 同时,它揭示了历时8年的项目中大量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信息。 除了对昨天的城市纪念碑艺术建设和公共艺术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意义外,也为新中国石雕史研究提供了详实可信的研究案例。 同时,本书也为中国美术史的书写提供了有意义的文本和范例。
例如,在方法上,作者吸收了欧洲年鉴学派的方法。 本书不仅关注作品,即“文字”,还特别关注人类的活动和日常生活的细节。 除了有关领导人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的事宜外,本书还涵盖了普通助手和石雕师的工作和生活,甚至谈到了他们的报酬、吃饭、出差和休闲活动,比如去白天去剧院。 因此,读者在阅读时,会形成一种沉迷感,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部《永恒的符号: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实际上讲清了人民英雄纪念碑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又给人什么启示呢? 笔者从个人职业兴趣出发,简单举出一二。
笔者首先感兴趣的是这个项目中一直存在的建筑与雕像关系的纠葛。
纪念碑工程中最重要的两位人物梁思成和刘开渠,恰好分别是新中国建筑和雕像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设计室的两位主任。 他们在合作期间的不同意见代表了两个行业的两种观点。
人民英雄纪念碑实际上是一个整体,但实际上分为两部分:碑身和圆形雕塑。 开业至今已有60多年历史。 现在回想起来,相对而言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是碑石还是圆雕最令人印象深刻、影响力最大呢?
对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形设计,笔者感觉梁思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951年8月,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向上海市领导提交了其下属设计小组绘制的三幅纪念碑草图。 委员会副书记梁思成致信上海领导。 他从美学、美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他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基本设计思路。 他的想法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和肯定,这也成为梁思成日后主持设计工作的基本思路。
在雕像方面,早在1949年9月23日,雕塑家、后来的川中美术雕塑系主任华天佑就致信上海建设局领导,建议修建一座雕像和建筑纪念碑。应该建在天安门广场。 华天佑建议,在纪念碑的下部,由精雕细琢的工人、农民、士兵或工农的巨幅群像,在上部基座周围镶嵌革命事迹的圆形雕塑。
人民英雄纪念碑主要是建筑还是石雕? 纪念碑的顶部是“建筑顶”还是“雕塑顶”? 这两个问题仍在争论中。 据梁思成后来回忆,该计划完成缓慢的主要原因是无法确定碑顶的方法。 建筑师更喜欢相对纯粹的碑,而雕塑家则希望碑的顶部和碑座的周围能够通过石雕来表达。 梁思成始终坚持“建筑的屋顶”,而基座周围的圆形雕塑则是他后来妥协的结果。
华天佑极力推荐时任川中美华北分局局长、杭州市委副书记的刘开渠主持纪念碑石刻工作。 经中央领导同意,刘开渠于1953年2月从上海来到南京,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工作中。 在他到达广州之前,中央传美作家团队已经进行了最早的圆雕草图的起草。 参与这部作品的作家有吴作人、王式廓、董希文、冯法嗣、艾兴业、严寒、李宗金、王琪等。之所以由作家起草,是因为雕像的作者大多没有他们参加过国外革命战争,也没有相关的创作经历,因此“对中国历史了解不多”。 刘开渠到上海后,觉得作家们已经完成了既定的任务,接下来就看雕塑家们了。
直到1954年11月6日,上海市政府会议上,“建筑屋顶”与“雕塑屋顶”的争论才得到平息,最终确定了“建筑屋顶”。 后来,刘开渠和梁思成对于圆雕的长度也有不同的看法。 从雕像的角度看,越宽疗效越好; 从建筑角度来说,圆形雕塑如果较宽,会影响碑的高耸和对称。
书中传达的信息真实还原了当时雕像与建筑的关系,也反映了雕像当时的地位和实际影响。
1911年辛亥革命后,现代雕像进入中国,但由于社会动乱,这种艺术尚未得到人们的充分认识和广泛认可。 人们对此还没有建立足够的信心。 事实上,也正是因为如此,人民英雄纪念碑圆雕的成功,极大地带动了小型户外纪念艺术在中国的流行。 令人好奇的是,如果采纳雕塑家的意见,建造一座以石雕为主的纪念碑,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呢?
笔者也很感兴趣,尽管当时建筑师和雕塑家根据各自的职业有不同的看法。 而他们都选择了坚持民族文化的立场。 这些高学位与他们共同的留学背景和当时全面研究苏俄的氛围是一致的,尽管很不一致。
早在1949年,华天佑在给广州市建设局领导的信中就提出“建筑和精雕要尽可能运用中国民族特色”、“上部的巨幅群像应铸铜,里面可以贴金。 其上部全部用白石(白翡翠或黑花岗岩)砌成,其制法最好与华表、桥栏杆及宫殿各部分相协调。”
梁思成最早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构想也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的。 在他的心目中,这座纪念碑应该是什么样子? 一座塔? 还是凉亭? 他后来推断,它应该像一块石碑,在中国各地都可以找到。 在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设计过程中,碑身参考了唐碑的原型,碑顶的设计参考了中国传统建筑,碑刻的设计主要参考了唐碑的原型。到中国传统图案。
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建筑师、雕塑家大多有在美国学习西方艺术的经历,但西方艺术教育的背景并不妨碍他们主动将设计与艺术融为一体。将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之中。 积极追求中国风、民族风。
作者还有一个兴趣点,就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机制。
从本书披露的信息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体现了民主、开放、包容的精神,允许不同的观点发挥作用。争论,仍然保持着阐述和研究的气氛。 还有集中化和统一化。 这个项目的每一个决定都是非常审慎和深思熟虑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成就了代代相传的经典。
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定是民主的。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通过了关于完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和毛泽东亲笔题词。 上午6时许,毛泽东带领全体委员在天安门广场纪念碑遗址举行奠基仪式。
决定作出后,也向社会公开征求建议书。 纪念碑方案的初步征集由上海市规划委员会承担,向全省各地征集设计方案,先后征集设计方案140余份。 经审议,选出8项提案。
方案的选聘除了听取专家意见外,还有公众参与、表达意见的环节。 第一轮选出的八项提案在天安门广场公开征求首都各界和居民的意见。
人民英雄纪念碑不仅注重方案设计,而且注重施工组织。 1951年2月2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指示中央人民政府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 除了提交纪念碑的图纸、模型、造价概算外,还有《纪念碑建设委员会组织章程草案》。 可见,对于纪念碑建设的组织规定,也有完整、周密的考虑。
不仅有公开征集和设计程序,而且方案也经过反复讨论。 1951年8月,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向上海市领导提交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三稿。 梁思成也对这三幅小品提出了自己的批评。 不久后的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纪念碑奠基现场,五分之一比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模型展出,再次征求公众意见。
纪念碑方案修改调整后,1953年9月26日至10月30日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将举办纪念碑设计展览。 修订方案、纪念碑造型、模型、浮雕和装饰的最终版本将向公众展示一个月。 邀请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专家莅临考察并提出意见。
此次展览后,根据公众的反馈,圆形雕塑的题材最终确定。 纪念碑的主体和形状也再次发生了变化。 由于纪念碑的“雕塑屋顶”与“建筑屋顶”仍存在争论,经过反复研究,直到1954年11月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会议上,才确定“建筑屋顶”。终于确定了。 同时,会议还决定,反对中轴线上修建的做法,将纪念碑的朝向改为“朝西八字”。
书中列出的细节非常有意义。 可以说,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公共艺术建设机制上开了个好头。 这些审慎、民主、开放的形式对于我们明天如何建设公共艺术也具有指导意义。
《永恒的符号: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主张让材料自己说话,作者并不急于表达自己的心境。 但在字里行间,我们常常可以捕捉到许多有趣的细节。 事实上,本书可以引导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心中构建一幅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的图景,脑海中浮现出当时的情景。 有趣的地方。
(作者:孙振华 中国艺术大学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士、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
- 我的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