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网站关键词:石牌楼、石牌坊、石牌楼厂家、石牌楼多少钱、石牌楼图片大全。我们长城石雕的是敬业的石牌楼厂家、主要设计制作农村石牌楼、石牌坊效果图、村门石牌坊价格、图片大全、结构、历代著名石牌楼雕刻样式。
经典的
文艺
原来的
分心
我所见的蕲州古迹
祁州是鄂东历史名城。 常年为府、州、县所在地。 它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 直到解放初期,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文物依然屹立不倒,原貌未改。 据我所知,有些可以称为国宝。 它们反映了蕲州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
蕲州古城
蕲州古镇始建于1262年(北宋)。 元代未毁于乱,明初重修。 据史料记载,它长9里33步,高1.8尺,有3165垛。 1952年上中学时,我看到的瓮城基本完好无损。 城垛仍然清晰可见,尽管被藤蔓缠绕。 我和我的朋友经常在骨灰盒上玩耍。 当时,城内还有五座城门。 据史料记载,有六个,各有名称。 但蕲州老百姓习惯称它们为西门、南门、西门、北门、小东门。 除了小东门比较远,我没去过,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拆了,其他城门的兴衰,都是我亲眼所见。
,它最初基本上完好无损。 南门外的护城河原与玉湖相连。 城口只有一座独木桥。 进城的行人,远远看去都在颤抖。 有的人干脆右手一松,就爬了过去。 当时觉得荒诞可笑,至今记忆犹新。 “文革”后,西门因修县磷肥厂而被拆除。 化肥厂建成后,从南门进城的主要街道被切断,至今仍未恢复。
南门又名水背门,地处低洼,临海面黄河。 城门已被泥土半掩,许久没有行人通过。 城门外就是江滩码头。 传说这里曾经有一条繁华的街道。 后因河水侵蚀,街道已不复存在。 南门因修黄河堤而拆除,城基埋于堤下。
西门,在凤凰山脚下的黄河之滨,是蕲州城的南大门。 和其他几座城门不同的是,城门除了清凉之外,还有一种莫名的回荡奇观。 当年,无论是大人还是少年,经过城门,都伴随着嗡嗡的回声。 夏日里,人们忍不住要站在庙里小憩,拍手聆听那回荡在四周传来的嗡嗡声。 “文革”时,都逃过一劫,“文革”后,却因修仙油库而无辜被拆。 其回声的声学奥秘永远无法解开。
最幸运的是西蒙。 西门是几座城门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位于北麒麟山半土坡上。 巨大的铁箍木城门基本完好,可以开合。 城门洞内的两个土墩上竖立着巨大的悬挑。 门窗上有许多弹孔,使人有“当年尘土战火,村前墙中弹”之感。 西门是贯穿城外繁华街道的要道。 70年代初,有人觉得进城直上几级台阶不方便,就想拆封闸下坡。 好在江坡阴差阳错,最终选择了城门的出口一侧,拆除了一段瓮城,另建了两座钢筋混凝土山墙。 看似方便人们进出,却严重破坏了古镇和古城的原有风貌。 幸运的是,老西门保住了。 更幸运的是,1990年,时任省委主任刘友凡同志利用蕲州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撰写了医圣李时珍的文章,其中包括修复西门城门和城楼。 当人们拨开城门楣上的杂草和藤蔓时,“雄武门”三个雄伟有力的铭文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这三个大字,隐匿了数百年,数百年后才得以重见天日。 不得不感谢刘友凡同志,他为蕲州的文物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至于蕲州市的翁城,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就有人开始拆除翁城的砖头,盖私人住宅。 当时,没有人问。 堪称旧县王府瓮城砖,建入寻常百姓家。 到1958年,瓮城的砖块被大规模拆除,用于土转炉炼铁。 当时拆下的瓮砖,从三寸到五九寸(厚三寸,宽六寸,长九寸)到四十六十不等(以此类推)。 有些在正面有铭文和年份数字。 太糟糕了,我没有保存一两块。 70年代初期,整个翁城基本不复存在,只剩下几根城根。 80年代后,私房开始流行,最后连城楼的屋檐都被占了,建起了私房。 现在基本围城的房屋都是原翁城的窑址。
蕲州老街
解放之初的蕲州古镇,桥面铺的是汉白玉板。 街道两旁,是一排排红砖平房。 密密麻麻的马头墙与木板铺相连。 我已经描述了“老房子”里的美景。 当时蕲州的街道有东门街、东昌街、一关街、观景街、东门街、南门街等。 最繁华的要数西门街、横跨蕲州城东的具有600多年历史的东昌街、和街。 那时,仿佛站在城内的麒麟山之巅俯视,整个蕲州城,城里城外,颇有日后拉萨古镇的风貌。 西门街、东昌街、和街的交汇处也叫岩头尖。 这里是蕲州的商业中心,热闹非凡,素有“小武汉”之称。 街与街之间,前街与南街之间,都有细长的小巷。 比如黄家农、北仓农、益家农等等。 尽管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但那条街上的房屋依然欣欣向荣,一里多长的东昌街两旁几乎每家店面都在做生意。 有杂货店、百货店、布店、酱园店、饭馆,比今天还多。 在这条短短的街道上,院士、医生、社会名流辈出,后人称之为“医生街”。 值得称赞的是街边的排水系统,也就是地窖。 虽历经多个朝代,仍畅通无阻。 秋冬之交,洪水过后,街上虽有积水,但很快就空无一人。 更奇特的是,积水放空后,汉白玉板上时常有几条鲤鱼跃上。 由于地窖与周围的池塘和堰相连,所以当水被排干时,鱼就会上街。 可见当时生态还是不错的。 这样的街道,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今已是一座古城,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建造的现代建筑。 一些街道名称已更改为无法描述。 比如东门街,按照惯例是蕲州的商业中心,这是众所周知的。 近年不知是谁改名为“中央大街”。 太肤浅了,太可笑了。 冲刷了这条街的历史积淀。 这些刺破历史的名称变化大得可笑。
景王府
明宪宗朱祁镇正统六年(1445年),朱元璋之孙、仁宗朱高炽六子朱瞻杰从淮安迁居,福建省至祁州、通州土木工程,并在祁州建京郡王府州城麒麟南麓(今中学及瓷厂一带)。 相传十王在位两百年。 据史书记载,“城中为夷夷王孙之地”、“半日起泰甸和平陵”,可以说九里洲城内宫殿林立。 这些宫殿大多毁于明代农民起义,日军侵华时被客机炸毁。 于是在解放之初,在城内看到了一座比较完整的宫殿(在现在的瓷厂和化肥厂),人称文庙。 从规模上看,宫殿木榫结构,飞檐翘角,金碧辉煌。 据县志记载,清乾隆八年(1743年),蕲州知府姜尚德在清朝景郡定王府原址创办临山书院。 照此看来,此地无疑是郡王府的一处宅邸。 从东门方向踏入,有一座三门石牌坊。 这里的牌坊与其他地方不同,牌坊上没有雕塑瓦片,而是直插蓝天的巨型雕像和石栏,气势非凡。 过了牌坊,便见一长条圆形水池直立而立,水池上有金水桥式石拱桥三座,中间一座稍宽稍大,又名“状元桥”。 可能是殿下进出,也可能是冠军之人进出,其他人只能从两边通过。 过了桥,走过一段汉白玉板路,再向前几步,便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 上三开间为曲架结构,四个大红漆木圆锥高耸入云,将殿顶支撑在土墩上,两侧两根敞开的木柱嵌入墙内。 殿前左侧有一石门,踏入其中,是天井院落,院内有数间房屋,似乎是原主人居住的地方。 右前方外侧虽然没有建筑物,但可以看到以前建筑物的痕迹。 宫殿旁边,麒麟南麓,依山而建,有两排比较简陋的小偏房。 恐怕是政府官员或学生的房子。 整座宫殿红墙黄瓦,从玉湖方向甚至更远的西盘石都能看到巨大的飞檐。 蓝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给人一种古朴庄重之感。 .
然而,这样一座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富丽堂皇的宫殿,在“文革”后因兴建瓷厂而被拆除。 起初,县瓷厂首先作为寺院的原料作坊。 巨大的机器发出震颤宫殿的嘶鸣,随后柱子被火烧蚀。 最后干脆去屋里把瓷砖露出来拆掉。 当我看着那闪闪发亮的红琉璃瓦被一个接一个地无情剥落时,我真的感到心寒又无助。
居士宫
外宫是蕲州城外一座完整的宫殿。 这是我高中时的母校。 地处城外东昌街繁华街道中段。 顾名思义,就是皇子孙子出门应酬的行宫。 其实王宫初建之时,还在荒野之中。 后来,周围出现了服务业和街道。 外宫有高大的院墙,街道左右各有一扇大石门。 巨大的门窗可以自由开合。 踏入石门,内有山墙,可容数十人避风雨。 舞台由一种颜色的巨大汉白玉条构成,沿台的石条微微向外突出。 舞台呈圆形,舞台后面有两扇门,供来往的艺人使用,上面是艺人的化妆间。 主台两侧各有一耳台,呈长方形,面积较小,与主台相连。 每次演出,我都看到人们在耳台上敲锣打鼓,拉胡琴,这曾经是管弦乐队的专用场所。 戏台四个角各有一个粗大的红漆木锥,支撑着戏台的屋顶。 戏台屋顶的飞檐翘起,仿佛要飞起来。 牛角顶端悬着铁铃,在晚风中叮当作响。 戏台前是一个广场,地面用汉白玉板铺成,可容一两千人歌唱。 广场的两侧,是一排比较小的木屋,一座座。 当时有的用作教师宿舍,有的用作办公室。 现在看来,这些房子可能就是唐代唱戏的“包厢”。
走过广场,莱行宫的主殿就在戏台的正对面,旁边是一排雕花门窗。 门窗两旁各有一个房间。 再往里是大殿,大殿分三个开间。 四个大红漆木锥体支撑着中间开间的两排山墙。 一部分泄露了。 庙的左侧有一对称的石门。 踏入石门,天井后面却有两道石门通向前面的广场。 前面是一个开间很大的配殿,当时用作教室。 而在旁边的墙上,立着一尊不知名的镀银佛像。 中学用木框贴纸挡住。 有时纸被撕破一部分,上面的大石的脸就会露出来,令人担忧。 上课的时候一直往里看,怎么也注意力不集中。 教室很厚,下课不用走出教室,可以围着天井玩。 殿前是一条长长的院落,贯穿整个佛殿和两座配殿的檐口。 院子也是汉白玉板砌成的,很干净。 摆放着两排花盆,各式各样的花花草草让庭院显得更加宁静。 穿过天井,再上几步,前面是一座厚重的房子,中间是楼梯,两边是大小不一的卧室,还有一个院落,都是用作教室或教师宿舍的地方。 出侧门是一片宽阔的场地,是用作游乐场的。 那可能就是原来王宫的侯家园。 宫殿的屋顶是用红瓦覆盖的。 脊上有两条青龙,栩栩如生,呈二龙争珠之形。 其中,左边一条青龙的尾巴上插着一把铁剑。 数里之外,那把剑清晰可见,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相传此龙爱兴风作浪,祸害人间。 曾有道家高手将剑刺入它的尾巴,钉在屋脊上,从此它才老老实实守着王宫。
可惜“文化大革命”后,洋人行宫和戏台也被拆毁。 拆开时,巨大的龙尾和插着的长剑散落在废墟中堆积。 然后我就消失了。 居士的宫殿就这样永远地消失了。
石拱门
蕲州有许多石牌坊。 据我所见,有汉白玉的,有红砂岩的,还有石雕的。 最完整的是麒麟山麓中学正对面的炮儿堂前的三座三门石雕石牌坊。 与Paul Pond排列成嘴型,大小相同。 内雕龙凤,底为硬山筒瓦形。 神奇的是,在大雾天气,浓浓的雾气往往只挡住它的下半部分,从底部漏出。 从中学方向望去,仿佛置身于蓬莱仙境。 至于他们头顶的池塘,似乎就和文宫的后方一样。 曾经有像金水桥这样的建筑物。 此外,在三座牌楼左前方不远处,还有一块高约两米、宽约一米的大石。 ,刻有“文武大臣在此下马”。 从三座牌楼的大小和下马碑来看,这里不是县城就是州衙。 只是宫殿毁坏较早,只可惜幸存的牌楼和墓碑也在“文革”中被人们称为“四旧”一扫而光。 当时人们用藜藤困住牌坊,喊一二三,一起用力拉。 这些反映历史、艺术和唐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浮雕被砸得粉碎。 真是令人痛心,“文武百官在此下马”的墓碑也被击溃,掉进了一个大茅坑里。 几年后,我到牌坊遗址参观,发现牌坊的碎片已经不见了。 他们可能已经成为别人房屋的基石。 如此精美绝伦的历史文化艺术瑰宝,就这样被无情地玷污了。
除去最后三座牌楼,连文庙的牌楼都完整了。 但天气不好,70年代还被雷击毁。 碎石和纪念碑落在灌木丛中,没人在意。 我见过的其他石牌坊都是残缺不全的,不是几座光秃秃的土墩,就是几段直立的石栏。 光是东昌街就有两处。 红砂岩拱门的碎片散落在街上。 每天晚上出入玄学书都会经过这里。 最近看到西门街还有两段,其中一段还保留着精美的麒麟圆雕,风雨无阻。
神秘的景色
玄妙观位于西门外北门大街两侧,坐东朝西。 据史料记载,始建于明弘治年间。 相传为明代医圣李时珍行医之地。 解放后曾作为中学使用。 原为佛寺,南门为牌坊式,三间山墙式。 右边的两座小山墙只是门的形状,进不去。 中间的门是神殿的大门。 大流两侧各有一泉州居首像。 两座小山墙的一侧还有命理形耳墙。 整个建筑,除正面彩绘外,均为红砖填土清水砌筑,上覆青瓦。 庄严肃穆,一如魏派的风格。 踏入大门,两边各有一间小卧室,今天是一间会客室,里面住着人。 很有可能李时珍在这里行医。 往里走,中间是过道,两边是长长的明井,与今天在校址修复的玄妙观截然不同。 过道尽头上两级台阶就是玄妙观正殿,正中供奉着李老君和他的神牛。 牛的前脚曾经断过,还有修复的痕迹。 相传神牛三天三夜从牌位上偷偷跑到人间,偷村里的粮食嫁人,被人一脚打断。 逃回来之后,无论是什么名匠,都无法将它修复到原来的完整,就像男神维纳斯的断臂一样,无人能修复。 寺内供奉的佛像和神牛造型和谐。 除了不可怕之外,他们还感觉非常友好。 可怕的是后殿青石石牌楼,也就是从正殿后门望去的后殿。 后殿两侧各有几间采光深的卧室,用作教室。 卧室的地板上有枕头,但没有墙壁。 传说其上出现“瘦脚”(狐狸精)。 有人说得很形象,说“瘦脚”往往出现在早上或晚上。 曾有人看到一双穿着布鞋的“瘦脚”突然前后从枕头上掉落。 摇摆惊魂。 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谁也不敢先进教室。 我们要等老师来了很久才进教室。 晚上下班,没人敢一个人呆在宿舍里,我一般都是背着书包早早出门。 但是在我不在这里学习的这几年里,老师和朋友都没有亲眼见过“瘦脚”。 事实上,这是无稽之谈。
出了玄妙观房的大门,正对面是一面巨大的照壁,造型厚重。 其右下角嵌有汉白宗师傅“泗县方标旧址匾额”。 浙江建木副使蜀初方标遗址宪建中博士;右上刻“天启一筹”;左下刻“大清光绪懿已吉日复立”字样碑亭左侧前数米处,有一圆形纸塔,又称纸炉,见方约二米,高一米半,全部用汉白玉砌成,供奉关中华秦纸。
“文化大革命”后还修建了玄妙关,荆州地区在这里建了一个煤焦机械厂,后拆除作为车间。 所幸有善人收藏了《泗县方标旧址盘》,现保存于李时珍诊所档案馆青石石牌楼,成为李时珍行医遗址的重要史料。
东岳庙
东岳庙位于西门外北门大街两侧的玉湖边上。 比玄妙观离北门近一点。 它只是一箭之遥。 进入东岳庙,必须经过北门路一侧的山墙——太清门。 这座山墙比城门略小,城顶上长满了灌木和藤蔓,十分阳光,令人望而生畏。 山墙顶部不像通常的城门那样呈拱形,而是呈半球形。 用同色小石块向下翻砌而成,做工奇特细腻。 在洞口左侧的墙上,有一块宽约半米、高约1.5米的镜面红色花岗岩。 相传香客来寺上香,可在此一睹前世今生。 在这里拍过很多次照片,但不是只有自己的影子,什么都没有。 踏入山墙,向前走约三十、四十米,便到了庙侧。 殿座坐北朝南,相传是一座比较完整的冥王殿,规模宏大,一进三级,雕梁画栋,青瓦显赫,气派非凡。 供奉着十殿的冥王和掌握人间生死大权的诸侯判官和鬼魂。 人间善恶报应于此。 在世间做过坏事的鬼魂,死后会被带到这里来。 根据不同的恶行,冥王和各殿的判官将他们送入第十八层地狱服刑。 这种鬼非得过老鸦桥,落下时,或被毒蛇野兽吞噬,或被刀斧砍,或被磨磨,或被用杵捣碎,或用撬棍锯开。 寺内天上祥云、地下刑场、四大天王、八大天王,形形色色逼真鬼神,将各种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愧是鬼文化的艺术殿堂。 据说寺门口有个陷阱。 谁不小心踩到陷阱,两边的牛头马脸就会猛地冲出来,把人吓个半死。 正因为奶奶们把寺庙渲染得吓人,整个学生时期我都不敢走出寺庙的大门。 顶多只到寺外的太清山墙。 后来我去参观时,寺庙已经破败不堪,被西门村的人改成了茶厂。 这些冥王和小鬼多半已经被废弃迷信,只有一些破败不堪的泥师堆在墙角,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威风。 原来,寺庙在解放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解放后虽未受到群众保护,但“虽向东流,青山遮不住”。
相传东岳庙附近还有一个太清池。 入夜,可观月中嫦娥,明月漂浮于池中。 故《祁阳十景》诗中有“太清夜月留嫦娥”之句。 但可惜的是,东岳庙和山墙早就拆了,太清池也不见了。 它不再一样了。
凤凰晨钟
被誉为祁阳十景之一的“凤凰晨钟”并非空穴来风。 诗曰:“凤凰岗晨钟鸣”。 钟声是我亲眼所见所闻。 钟可能是凤凰山一座被烧毁的寺庙中幸存下来的巨钟。 它的顶部方圆一米多,高约两米。 当初挂在蕲州城东角凤凰山山顶的一个粗鼎上。 分针图案精美,铭文精细。 可惜那时的我对这个世界了解不多,只是好奇而已。 虽然到凤凰山顶看钟,但钟上的铭文却提不出几个字来。
从我记事起,我就看到每天按数量敲钟。 目前尚不清楚按铃的人是剃光头还是互联网合作社的成员。 我只知道,起初,工人听钟上班,种粮的人听钟下地,学童听钟学习。 那时,虽然全镇人的起居和农活都听钟声。 记得每天清晨,当悠扬的钟声缓缓响起,妻子便将我从耳边叫醒,如发现新台湾一般说:“凤凰山钟声响,上去读书吧”。 钟声洪亮,悠远,悠远,仿佛来自历史的深处,方圆十里都听得一清二楚。 这并不夸张。 仅蕲州城边就有九里三十三步长。 这口钟挂在城东角的凤凰山上,搬到离西门较远的东昌街时,钟声清晰可闻。 这说明,其实离街道越远,整个玉湖,甚至黄河两岸,或许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有清代蕲州人陈勤《凤晓铃》一诗为证:
天还黑着,凤凰山上敲响了晨钟。
悠扬之音,贯穿三千大千世界,频频敲击一百零八下。
淡淡的渡江韵律急促,惊动耳梦。
上守书窗听。 疑为承庆怒吼巨鲸。
这只凤凰晨钟伴我走过中学,无名敲钟人每天敲钟的敬业精神,无论寒冬多寒,都让我记忆犹新,敬佩不已。 1958年,我考上中学,正值大炼铁运动开始。 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大铁钟被砸碎,扔进土炉里炼铁。 从此,我再也听不到那洪亮悠远的钟声了。 凤凰晨钟的历史性钟声戛然而止。
几度夕阳愁,千年旧事随潮。 蕲州文物古迹数不胜数。 因为历史的乌云已经将它湮灭了。 以上是我的所见所闻,很多历史都无从考证。 仅存的古迹有利州寺、金陵书院、景烈、天主教堂(戒毒所)等,部分尚存,故不再一一赘述。 我只是用我的视角,粗略地画了几件早已逝去的文物。 对于他们,我缅怀他们,怀念他们,赞美他们,珍惜他们,哀悼他们。 我们致力于倡导人们尊重历史,珍惜文物,古为今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造福明天和未来的人民。
欢迎为“蕲春县科协”微信公众平台投稿!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
- 我的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