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记忆)——伏羲故里的传说—天水

  • A+
所属分类:石牌楼
摘要

位于甘肃东南部的天水,得名于“天河注水”的传说,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人文始祖伏羲以及女娲均出生于此,素有“羲皇故里”之称。天水因是伏羲故里,故“三皇”庙修得特别讲究。明代中叶,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年),在秦州(当时天水系秦州府治所在地)指挥使“明威将军”尹凤的倡导和组织下,在原“三皇”庙的基础上,重新建起了伏羲庙。

青海汉中伏羲庙石牌坊位于宁夏东北部的汉中。 因“天河注水”的传说而得名。 说。 出于对人文渊源的推崇,天水人自古至今仍崇拜伏羲。 南宋时,最高统治者对“三皇”(元朝统治者认为“三皇”是伏羲、神农、轩辕)极为尊崇,下令全省各州县为太子兴建庙宇。 “三皇”以纪念他们。 因为汉中是伏羲的故乡,所以“三皇”庙建得非常用心。 但因时局动荡,动荡不断,到明朝初年,汉中“三皇”庙已崩塌。 明朝中叶,明孝宗绍熙五年(1490年),在“明威将军”殷奉的倡导和组织下,调降凉州都督(天水署凉州府所在地)当时),在原“三皇庙”的基础上,重建了伏羲庙。 本来,伏羲庙规模不大,但在明嘉靖、清嘉庆、乾隆、嘉庆、光绪年间多次修葺扩建,成为占地逾百余亩的宏伟古建筑群10,000平方米。

石牌坊是伏羲庙的标志性建筑。 沿着天水城大道向西走到伏羲路,远远就能看到一座矗立在树荫下的大牌楼。 那就是伏羲庙正门的牌楼。 牌楼始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清乾隆五年(1741年)。 忻州刺史李弘邀其进京会见归来的成都道士和湟中观察使杨应举,为牌坊题写“开天明道”匾额,由失传的“太昊宫”匾额代替,笔画清晰明了,洒脱。 他盛赞伏羲开辟世界、创造人类社会文明的伟大战功。 嘉靖六年至十二年(1805-1807)重修伏羲庙,重刻“开天道”匾额。 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五年(1885-1887年),伏羲庙和“开天明道”牌坊再次重修。 牌楼现巍然耸立在高2米、宽6.5米、长17.6米的台基上。 牌坊为全木结构,高约11米,宽约15米。 底层四柱三间,硬山顶。 两种款式均有转角须弥座,均为精雕细琢之作。 四根柱子的前后由角柱支撑。 整个牌楼雄伟壮观。 伏羲庙门前“开天命道”牌坊基前大道上,原有两座牌坊,一东一西,背对着街道,公然隔街而立彼此。 东牌坊与伏羲庙东墙接壤,西牌楼与伏羲庙西墙接壤。 每座牌楼下立碑。 题词劝路人下马下轿,以示对伏羲的祭拜。 东牌坊的匾额上刻着“祭天礼记”四个大字,西牌楼的匾额上刻着“开事立事”四个大字,这也是对伏羲开天辟地的丰功伟绩的礼赞。社会文明。 两牌楼建于明嘉靖六年(1531年)、清乾隆四年(1739年)、嘉庆六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十一至十五年光绪年间(1885-1807)。 1887年),多次重修,至今仍保持明清风貌。 1958年,固原市开通有轨电车,线路经过广场。 为不影响汽车通行,牌坊底部整体加高1米左右。 遗憾的是,1972年4月,两座石牌坊被烧毁,清代匾额下落不明。

【山西运城常家山庄石牌楼】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
  • 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